为了一场英文电影配音大赛,银川一中国际部高一GAC班的孩子们“打仗”般赶考,这样的经历如同他们的配音片段——
成长是一件微妙的事情
银川一中国际部高一GAC班的同学们在配音表演。(图片由银川一中国际部提供)
核心提示:
说起一周前那场如同“打仗”般的赶考,银川一中国际部高一GAC(全球评估证书课程)班的同学们还很兴奋。第一次集体坐火车、全班同学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、配音训练后,大家英语口语有了很大进步……
11月30日,在第十届“中育贝拉杯”英文电影配音大赛上,银川一中国际部高一GAC班获得了指定片段三等奖、自选片段团体优秀奖、自选片段影评三等奖的好成绩,和他们同台竞技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其中包括来自北京、上海等地的11个学校的学生们。“他们的水平很高,对我们形成了一定压力,但我们还是迎难而上,战胜了困难。”参加比赛的魏梓航、田昊、王紫瑄难掩激动。
“孩子们的表现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,台上5分钟,台下一个月,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,为他们点赞。”班主任张淼说。
17名“00后”合演一台戏
当得知将参加本次比赛时,GAC班的同学们喜忧参半,喜的是能够通过配音比赛提升英语水平,忧的是备赛肯定会影响到忙碌的学习。在班主任张淼和口语教师马思琪的鼓励下,17个人统一思想,积极迎战。
配音比赛分为自选片段和指定片段。起初同学们列出了好几个动画电影,经过商议,决定将《爱宠大机密2》中约5分钟的内容作为自选片段。“这部电影讲述一只名叫麦克斯的小狗,在离开主人后如何独处的故事。我们未来要出国留学,独自面对陌生环境。也想通过这个故事激励我们所有人。”王紫瑄说。
确定角色用了两周时间,但这才是开始。每天17时50分下课后有1小时休息时间,大家利用这仅有的1小时全力打磨配合。
“我们因为特效而忙得焦头烂额,也因为台词说不透而急火攻心。每次班会我们都会当成一次彩排。逐渐找到了感觉,也就从容自信多了。”参加自选片段的杨佳靖说。
虽然配音片段只有短短几分钟,但是整个过程只有图像,没有声音。为了使观众身临其境,影片里的欢呼声、脚步声、抽泣声、抽纸声……同学们逐一做了配音处理。同时,他们努力把握故事情节,对影片进行了艺术再创作,对几处需要配音的地方,则根据人物情绪或口形展现出来。
在自选片段中,魏梓航扮演着一个掌控节奏的重要角色——Crispy老人,影片中老人的话不多,但需要准确把握节奏,决定着团队语速的快慢。仅仅5句话,他在幕后默默练习数十遍。此外,团队的大部分音效由他负责,有一处5秒钟的女性走路配音,他尝试了多种道具,最终选中细高跟鞋。
自选片段紧锣密鼓地准备,但指定片段中一直悬而未决。比赛前两个周,指定片段来了,是电影《修女也疯狂》中一段四分半的片段。所有人叹声连连,但在短暂的失落后,指定组的同学们没有气馁,他们一遍遍跟读、练习。
田昊在指定片段中分饰一个老头和一个小伙儿,起初语速跟不上,感情也难以全身心投入,经过一周全身心地练习,语速、节奏、感情逐渐能匹配上了电影中的人物。有一天他在办公室练习得很晚,饿得心里发慌,回到班里后同学马文瑞给他端来晚饭和水。“心里很感动,排练期间我们17个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。”田昊说。
用心感悟 收获成长
11月29日,银川一中国际部段璎洙主任和马思琪2位老师带着GAC班17个孩子乘火车前往北京,次日早晨抵达。随即开始大赛前的最后一次彩排,但从自选片断开始,复杂的台词和特殊多变的音效,犹如一盆凉水,把大家的信心一下子浇灭了。
排练需要一个词一个词地纠正推敲,考验着大家的毅力和耐心。有的同学不耐烦了,甚至不想开口……老师鼓励的话语抚平了同学们紧皱的眉头。大家克服了发音、衔接等问题,终于可以无缝衔接整个片断。
30日晚,比赛如期而至,大家摆好桌子,站好位置,小组成员们坚定的眼神中有对彼此的鼓励。熟悉的电影画面在大屏上一一呈现,烂熟于心的台词如行云流水,各种音效也能准确契合画面。很快配音结束了,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这短短的5分钟,应了那句话: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!同学们如释重负,大家笑了。“比以往任何一次排练的效果都好,我们战胜了自己!”段璎洙说。
在备战过程和比赛中,海报组的5个人承担了2个片段小组的道具制作任务,是名副其实的“幕后英雄”。郭子睿不久前打篮球时脚踝受伤骨裂,但依然带伤为大家服务。“大家是一个整体,虽然不能登台比赛,但我们和他们同样感到光荣。”
在北京的一天一夜里,这些15岁左右的孩子们像一个个“小大人”,相互团结帮助、自我管理。“比赛结束后,道具使命完成,我们提议在北京处理掉。但孩子们坚持要带着这些道具回家,他们说这是一段珍贵的记忆。从这些点滴小事,看得出孩子们的成长和肩上逐渐扛起的责任感。”段璎洙不禁感慨。“我们这一个多月的经历就像我们配音的片段,成长是一件微妙的事情,不知不觉间就长大了。”王紫瑄说。(记者 张贺)
相关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