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原创 -> 今日网闻
【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——祖国,我们向您报告】
孟昭君:我是革命一块砖
2019-08-06 16:09:35   来源:宁夏新闻网

我是革命一块砖

  

  “这是我们的‘睦邻大使’!”

  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材机社区的工作人员马晓娟一见到我们,就急着向我们介绍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。

DSC_0382_副本.jpg

今年78岁的孟昭君精神矍铄。赫晨曦 摄

  老人名叫孟昭君,1963年8月中专毕业后经组织分配,到当时的一机部吴忠材料试验机厂工作,一直干到退休。

  从22岁支宁来到吴忠到60岁退休,从材机厂的见习技术员到技术员,再到初级、中级、高级工程师,孟昭君这一干,就是38年,这一停驻,就是一辈子。

  问及老人为什么来宁夏,孟老的语气一下子铿锵了起来:“当时特别兴一句话——我是革命一块砖,哪里需要往哪搬;我是发展一只花,哪里能开往哪插!那时候的青年思想觉悟特别高,坚决服从组织分配,能到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,是一种无上的光荣。”追忆起56年前的事,孟老的神情坚定而幸福,看得出他从未因为这个决定而后悔。

DSC_0420_副本.jpg

孟昭君和老伴刘爱英翻看老照片。赫晨曦 摄

  56年前,远离家乡的孟昭君一腔热血,无惧无畏。他和同学们从老家安徽坐火车到北京,再从北京到银川,先后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才来到吴忠。当他第一次踏足宁夏这片土地后,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:“荒凉,特别的荒凉。家乡的柏油路、百货大楼、城市公交在这儿无迹可寻,放眼望去,石子路算是高配,更多是乡间的田埂埂。”

IMG_6710_副本.jpg

上世纪六十年代,在安徽蚌埠读书的孟昭君。

  听不懂宁夏话、气候干燥难以适应、物资极度匮乏……这些摆在眼前的困难,让这帮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发愁了。有的人始终无法适应,最终踏上了返程的列车。孟昭君没有,他不但留下来了,还在两年后,将老家的妻子和弟弟妹妹一同接到了吴忠。“当时条件确实不好,但那个时候大家都很困难,我们既然来到这里,就有责任把这里建设好。”

  上世纪七十年代,孟昭君的同学辗转联系到他,告诉他老家有企业愿意接收他,动员孟昭君抓紧返乡。“虽然中国传统观念里要落叶归根,可是我已经来宁夏了,在这里扎了根,亲眼看着这里一点点发展起来,舍不得走。”最终,他拒绝了同学的好意。

IMG_6702_副本.jpg

IMG_6703_副本.jpg

上世纪九十年代,孟昭君(左一)和同事合影。

  来宁夏的56年间,孟昭君见证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发展,见证了塞上山川的日新月异。“我们的住房从最初拥挤的宿舍到后来的砖混平房,又到蜗居的二手房,再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;我们的道路从最初尘土飞扬的石子路到现在纵横阡陌的柏油路、高速路,这都是赶上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,赶上了发展的好时代,我们打心眼里感激啊!”

  孟昭君多年从事工会主席工作,又是个记挂百家事的热心肠,退休后他“退休不褪色”,不遗余力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事业。2005年6月,他被推举为利通区金星镇材机社区第二栋楼支部书记至今,成为街坊邻里的知心人和居民群众的贴心人。(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丽 实习生 赫晨曦/文,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

IMG_6716_副本.jpg

2007年,孟昭君和家人照的全家福。

【编辑】:杨丽
【责任编辑】:马江
   相关新闻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-2018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:750001 新闻热线:0951-5029811 传真:0951-5029812  合作洽谈:0951-60317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2908244号
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:(署)网出证(宁)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
工信部ICP备案编号: 宁ICP备10000675号-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宁B2-20060004
法律顾问: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:13369511100,151095191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