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原创 -> 今日网闻
【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——祖国,我们向您报告】
方锐:一方热土一生情
2019-08-20 18:04:04   来源:宁夏新闻网

方锐:一方热土一生情

  

  “那时,大家思想觉悟高,内心纯洁得就像‘清水河’的水,清澈见底,只要国家需要,让我们去哪里都可以。”今年84岁的方锐经常将自己比喻成一块砖,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

  1953年,18岁的方锐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,离开家乡广东潮汕惠来县,成为新疆建设兵团农七师的一名军人。1966年,当接到命令要去支援宁夏建设时,他二话不说撂下锄头,回家把唯一值钱的自行车卖掉,带着妻子郝国珍和三个孩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“支宁”的火车。

年轻时的方锐_副本.jpg

年轻时的方锐。

  作为机械技术人员,方锐被分配到了位于宁夏固原的西北林业建设兵团三师。在前往固原途中,夫妻俩对这座遥远的西北县城满怀憧憬,可当他们真正站在这里的时候,“除了政府街是砂石路,其他街道都是土路,街道上门可罗雀,行人寥寥无几,汽车经过的地方尘土飞扬,让人睁不开眼睛。”现实和憧憬之间巨大的差距没有令方锐和家人退却。

  面对困难,方锐作为军人不怕吃苦的精神一下子显现了出来,他带着一家人住进土坯房,喝咸水吃杂粮。面对一年四季屡屡“造访”的风沙,他和战友们在山上栽下抗旱的树种,在坡地上挖渠开荒,种上适合生长的粮食。有时累得直不起腰,他就安慰自己:“只有多干活,才能少挨饿。”

1.jpg

1956年,方锐(第四排左七)在八一农学院学习时和同学合影。

  1972年,方锐调到固原地区农机研究所工作(后来更名为固原市农牧局)。由于固原地区坡地多,地块小,农民犁地使用的还是原始的“二牛抬杠”,播种也是人工操作,不仅效率低,种子出苗也不均匀,影响粮食产量。曾经在新疆建设兵团操作过苏联进口农机设备的方锐,动起了改装小型农机产品的念头,他的想法和领导不谋而合。上世纪80年代初期,方锐接到研发小型播种机的任务后,会同自治区农牧厅的同志一起搞起了机械试验,很快就研制出了适合固原地区的小型播种机。这种播种机简单、易操作、效率高,属于半自动化设备,如今,一些坡地多的地方还在使用。

  此外,方锐看到当地农民驾驶的手扶拖拉机只发挥了运输功能,于是再动脑筋,运用大型机械化原理,组装了一款适合手扶拖拉机操作的配套犁,代替了“二牛抬杠”的耕作方式,加大了耕种效率,提高了粮食产量。

2.jpg

1984年,方锐(第二排左五)在固原农机学会成立大会与同事合影。

  两款半自动化农耕设备让方锐在固原地区名声鹊起,他不仅每年都有新课题需要研究设计,还经常去各县农机局、修造厂进行技术指导,讲授专业知识,向农民推广地膜覆盖玉米、播种和施肥一体化等技术,深受同行和当地农民拥护。对于单位分配来的大学生,方锐从不藏私,不仅带着他们一起做课题研究,还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,指导他们发挥职业特长。

  “那时候一下乡,农民就会围着我问各种农机技术问题,我们引进每一项推广产品和技术,在示范操作过程中都会赢得掌声。”回忆起往事,方锐的目光里透着自信和喜悦。

3.jpg

1988年,方锐和儿女孙辈的全家福。

  1994年,方锐离开工作岗位,光荣退休,他和妻子郝国珍见证着固原美好变化的点点滴滴,孩子们也都在这里上学就业。“现在的固原山清水秀,处处都是旅游美景,偏远山区的农民喝上了甘甜的泾河水,村村通上了柏油路,住上了宽敞的大平房,开起了私家车。”说起如今的生活,方锐很满足:“自从踏上这片热土,我们就决定扎根在这里,回首这50多年,我很幸福,更不后悔!”(记者 胡琴/文,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

4.jpg

方锐和妻子郝国珍。胡琴 摄

【编辑】:杨丽
【责任编辑】:杨丽
   相关新闻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-2018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:750001 新闻热线:0951-5029811 传真:0951-5029812  合作洽谈:0951-60317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2908244号
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:(署)网出证(宁)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
工信部ICP备案编号: 宁ICP备10000675号-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宁B2-20060004
法律顾问: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:13369511100,151095191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