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在历史长河中,4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。然而在宁夏,改革开放40年意义之重大、影响之深远足以令每个人铭记于心。
40年间,宁夏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许多职业渐渐在改革浪潮中转向新生,焕发新的活力。
在这一切的背后,曾发生过许多温暖的故事。
这些故事犹如一扇扇窗户,透显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光影,展现着各行各业一个个平凡的人所经历的美好生活。
农村电影放映员张洪福的影像人生
“张洪福是我们镇唯一受到文化和旅游部表彰的农村电影放映员,是我们镇的文化名人。”青铜峡市小坝镇文化站站长刘明万的言语中很是骄傲。
“通过放电影和他的文化大院,张洪福帮着乡亲们认识了外面的世界、学到了很多东西。”小坝镇新林村四季花开舞团团长马金平说。
寒冬,走进新林村张洪福农民文化大院,村民马金平正带领众姐妹排练节目。
自从10年前成立农民文化大院,张洪福就把院舍三分之二的空间改造成了读书室、排练室,活动室内象棋、羽毛球等文娱器材一应俱全。
刺骨的寒气顺着门缝溜进屋里,张洪福在大家的“建议”中打开了电暖扇。看着乡镇工作人员为自己准备的“个人材料”,憨厚的他一时不知从何说起,腼腆地把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“送电影下乡”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的荣誉证书挪到一摞纸的最上层。
环视四周,桌子底下的一个黑色大箱子引人注目。
“这里面是以前的16毫米胶片放映机,算是第二代机子,早都淘汰了。”张洪福从箱子里轻轻抱出来一个“大块头”。从最初的8.75毫米胶片放映机到今天的数字放映机,他用坏的放映机有十多台。
张洪福的童年,镶嵌着村头大树上吊挂电影幕布的场景,还有夜晚排排坐的乡邻和意犹未尽的影片。
“从小跟着舅舅放电影,他走到哪我就跟到哪。”张洪福在荧幕前长大,渐渐喜欢上了一个人、一台放映机、一块幕布的生活。
1975年,镇上重新选拔电影放映员,16岁的张洪福从舅舅那里接过了放电影的行当,开始了赶着毛驴架子车来回奔波的日子。
白天,张洪福忙着田里的活儿。到了下午四五时,他赶着毛驴架子车,带上放映设备赶往放映地点。
“要提前一个多小时去,选好放映地点,挂幕布、调设备。”遇到同进村等较远的村子,张洪福出发得更早,带上干粮和水壶,晚饭就有着落了。虽然晚上9时许电影放映基本结束,但回到家常常是10时以后了。
40多年来,张洪福的足迹覆盖了周边11个村的76个生产队,当年看他放电影的小娃娃,如今都成家立业了。那时候,张洪福一年要放映130多部电影,一部电影的补助只有10元钱。在群众眼里,电影放映是个低收入的苦差事。好多跟张洪福一起放电影的老乡,半道都不干了,他是唯一坚持到现在的放映员。“农村的老百姓需要电影,需要科技和知识。”
局促中,张洪福拿出一张电影放映节目单,上面不仅有《战狼2》《湄公河行动》这类饱含家国情怀的战争大片,还有不少《滥食野生动物的危害》《怎样做人工呼吸》等健康、种养殖方面的科教知识片。
“每次主片放映前,都要用科教副片暖暖场。”张洪福专门找来富农政策、乡风文明、司法宣传等方面的片子播放,帮助农民在片子中寻找解决问题和困惑的办法。多年的放映经验使他对群众的喜好一清二楚。“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的片子,群众都爱看。像《战狼2》这样的影片,场场都有200多人次。”
40多年来,张洪福内心的满足和群众的开心总是“高度重合”:看电影的人越多越热闹,他就越高兴。
上世纪80年代,《曙光》和《少年犯》颇受国人喜爱。到了这两个片子的放映档期,群众早早就赶到片场。为了让他们一饱眼福,热心的张洪福常常免费加量:一天放映两部。
额外的放映延迟了张洪福回家的时间。一个寒冬的晚上,《曙光》在红星村一队放映结束,已经是晚上11时了,张洪福将手电筒挎在身上,骑自行车驮着50多公斤的设备从结冰渠面上经过,不小心摔倒,鼻梁骨折、腿部擦破。至今,他的鼻梁上隐约还能看到伤疤。
“以前的路不好走,夜里摔倒是常有的事。”张洪福说,40多年来,意外不时“光临”。有时,放映还未结束,瓢泼大雨降落,他收起设备,开着三轮摩托往回跑;挂幕布时爬得太高,从树上跌落;到老乡家借电源时被狗咬伤;回家途中遇到抢劫毛贼……
张洪福不愿过多回忆自己和电影之间那些跌跌撞撞的过往,面对这40多年来的坚守,他一度“词穷”,却不断重复着:只要乡亲们喜欢,我愿意一直放电影。
近年来,随着乡村电影放映条件和放映技术的不断改善,新林村、林皋村等村部文化大院建起了数字影院,张洪福再也不用大箱小箱搬来挪去了,他每年的放映任务增加到了180部,每部电影的补助,也提高到了132元。
2008年起,张洪福逐渐将放电影的“衣钵”传给了儿子张学东。“我5岁就跟着老爹放电影,也喜欢这一行。农忙的时候,我一个人开车就去了。”张学东说。
“父传子承”后,张洪福腾出更多精力开办文化大院。他主动拆除了院子里的小平房,为文体节目排练提供舞台;自己掏腰包购置阅览室的图书、活动器材和节目服装;一如既往地在院子里挂起旧式电影幕布,随时为观影的群众服务……慢慢地,张洪福的文化大院像磁铁一样,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向文化靠近、融入现代文明。(海 棠 文 林)
相关链接: